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图说: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“学思践悟二十大 行走课堂启新程”大思政课启动 采访对象供图(下同)
围绕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目标,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的能级,5月4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“学思践悟二十大 行走课堂启新程”大思政课正式启动。
2023年2月起,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牵头,与党校、学指委通力合作,在与黄浦区党委宣传和中共一大纪念馆多次研讨的基础上,通过前期的材料考证、实地考察、教案撰写等工作,最终呈现出一台“浸润式”思政精品课程——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, 4月28日,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与30余名师生党员们,共同开启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第一课。
江帆在现场介绍行走的思政精品课程中提到,行走的课堂内容主要包含交医人的白袍红心、走进百年伟大复兴之路上、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课堂等板块,该思政课是红色故事与医学故事的交融,是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,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汇聚,旨在持续打造区域融合的红色医学人文教育基地。行走的思政课从交大医学院“报效祖国、服务人民”勉励寄语石刻出发,沿路介绍邹韬奋纪念馆、周公馆、马恩雕像广场、渔阳里、又新印刷所、上海医药大厦等红色地标,最终抵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,让学生们用脚步丈量、印证、感受交大医学院作为距离中国共产党的“产床”最近的高校,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上的“近”,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,与一代代医学青年的责任担当,紧密相连、同频共振。同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交医精神,引导医学生畅谈从医理想信念,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时代、贴近学生,让青年学生听之解渴、学有所得,真正爱上“真理的味道”。
多年来,交大医学院始终在打造以医学院、各附属医院、医学院周边三公里内红色地标等为“内中外环”的思政课堂,影响了几代交医人的成长,成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。交大医学院是黄浦区红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东一、东四、东八舍均为“上海市黄浦区文物保护建筑”,老红楼为“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”。校园作为“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一难民救助所”、“淞沪会战”中的第三救护医院、“一·二八”战役第二十八伤兵医院旧址被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收录在《红色文化地图》中。
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,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,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共同见证下,黄浦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王玉峰,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吴正一代表三方进行精品思政课区域共建签约,正式开启“大思政课”深度合作。此次共建是三方在长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,围绕“大思政课”综合改革建设任务的进一步延伸。三方将以此为契机,发挥黄浦区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,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思政课程最佳实践基地,交大医学院凝重深喉的医学底蕴,建构“大课程”,建设“大体系”,搭建“大内容”,使用“大方法”,培养“大队伍”,构建育人“大格局”。
在大思政课基地揭牌仪式环节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施建蓉,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胡昊共同揭牌,自此,交大医学院院史馆成为上海交通大学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。区域合作将围绕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示范精品思政课程,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理论研究,促进思政育人品牌文化共融,整合优势资源互惠共享等方面共建,旨在打造融合黄浦区红色文化、交大医学院红色历史、中共一大纪念馆教育资源为一体的课程体系,有助于交医师生坚定理想信念、保持爱校荣校、激发学习热情、加强使命担当,引领师生探寻交医初心,感受交医力量,赓续交医精神,凝心聚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通讯员 童宽 雷禹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